首页 >> 喜雨草

内蒙古构筑祖国北方坚不可摧的绿色生态屏障塔椒草

发布时间:2022-07-22 15:08:44 来源:托普农业网

内蒙古:构筑祖国北方坚不可摧的绿色生态屏障

6月15日消息:笔直的樟子松、落叶松,纤细的白桦,还有簇簇拥拥的沙棘集合在一起,组成方圆几十公里内或大或小、或规则或不规则的防护林网格,网格内遍地盛开着颜色各异的草原野花,间或拔地而起一个个不停转动的风车——到过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莲花山漫甸的人对这样的景象一定记忆深刻。

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从2001年开始,克什克腾旗在莲花山高寒漫甸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宜网则网,宜片则片,布局建设了长22公里、宽8公里的农场、草场综合防护林体系,阻挡风沙灾害,也为当地农牧民打开了致富之门。

“没建设防护林前,每亩地产干草最多50斤。现在每亩地最少的产量是100多斤,赶上风调雨顺能产干草200斤。”芝瑞镇大兴永村党支部书记郑怀学告诉记者,大兴永村是高寒漫甸治理工程受益最大的村庄之一。目前郑怀学家种植了400多亩落叶松、300多亩草场,圈养了100多只羊,收入与京津工程实施前相比大幅增长。

像莲花山漫甸治理这样的工程,在整个内蒙古自治区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中并不鲜见。翻开中国地图,内蒙古自治区就像一条狭长的玉带横亘在祖国的北方。这条玉带的颜色是黄色还是绿色,不仅关系着京津地区,也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态安全。

自2000年开始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始终以“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为战略目标,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保护与建设并举,治理与利用结合,多层次、多模式、多效益加快推进。

据了解,工程启动实施12年来,内蒙古共完成林业建设任务4322.2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744.7万亩,人工造林744.62万亩,飞播造林432.24万亩,封山育林1395.45万亩,种苗基地建设5.25万亩。经过建设,工程区植被明显恢复,生态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一条条绿色防护林带正在工程区迅速崛起。

据2009年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数据显示,与2004年相比,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流动沙地面积减少了138.75万亩;半固定沙地面积减少了107.10万亩;固定沙地面积增加了191.85万亩,主要由流动、半固定沙地转化而来;沙化土地沙化程度明显减轻。重点治理的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由2004年的8299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1621平方公里。与1999年相比,工程区受风沙危害的面积有所减少,程度有所减轻,绿色生态屏障功能日益显现。

位于浑善达克、科尔沁两大沙地之间的赤峰市翁牛特旗,风沙一直是人们生存的最大威胁。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翁牛特坚持“以路治沙”,目前已经开通5条穿沙公路,公路两侧绿色正在以70万亩/年的速度向沙地延展。

“没有路,人、物资、树苗都进不去。我们采取的是先在沙漠里开路,然后沿着路在周围打草方格,扦插黄柳、栽植沙枣,然后再飞播。最重要的一点是全面禁牧,为此我们向每个牧民每年支付6000元的补助。”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党委书记呼格吉乐图告诉记者,阿什罕苏木是翁牛特旗风沙的重灾区,过度放牧曾让这片土地生态遭受毁灭性打击。

6月1日,记者在阿什罕苏木六家子村图哈线穿沙公路两侧看到,大风中柠条、沙枣、黄柳、沙蒿左右摇摆,隐约可见的绿色为科尔沁沙地平添了几分生机,地面已经很少起沙,与远处尚待治理的白茫茫沙地形成了异常鲜明的对比。

京津风沙源治理功臣给阿什罕带来了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阿什罕,在赤峰市,在整个内蒙古自治区的京津风沙源区,绿色正在重新夺回曾经失去的土地,成为整个北方生态屏障体系的重要组成。

“内蒙古自治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的变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沙化面积明显减少,生态状况显著改善。赤峰市重点治理的北部沙区的沙化趋势初步遏制,实现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锡林郭勒盟重点治理的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状况明显好转,长420公里、宽3公里、横跨5旗县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防护体系初步形成。乌兰察布市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也已基本形成,风蚀沙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治沙造林处处长丁荣说。

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仪

土木学院室外实训模型建设

桥梁监测系统

隧道衬砌厚度测试

高铁底座板内部缺陷检测

友情链接